电气工程学报, 2019, 14(2): 103-107 doi: 10.11985/2019.02.018

发电机定子线圈介质损耗分段式伪三电极测试方法研究

胡波, 黄绍波, 周进, 张跃, 谢志辉, 杨帅, 黄泽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德阳 618000

Study of Measuring Method of Dielectric Loss of Stator Coil of Generator by Three-electrode Spurious System with Subsection Type

HU Bo, HUANG Shaobo, ZHOU Jin, ZHANG Yue, XIE Zhihui, YANG Shuai, HUANG Ze

DongFang Electrical Machinery Co., Ltd., Deyang 618000 China

收稿日期: 2019-04-3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6-25

Received: 2019-04-3   Online: 2019-06-2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胡波,男,1981年生,高级工程师。从事高压电机绝缘设计与试验研究。E-mail:55374830@qq.com。

黄绍波,男,1987年生,工程师。从事高压电机绝缘设计与工艺研究。

摘要

为探索发电机定子线圈介质损耗因数(tanδ)多通道智能测试技术,基于介质损耗因数分析测试线路和相应的电路模型,对定子线圈介质损耗因数测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测试电极间距和体积电阻率对介质损耗因数的影响程度,最终提出了定子线圈介质损耗因数分段式伪三电极测试方法。真机线圈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方法测试结果分布基本相同,实测结果稳定且满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

关键词: 发电机 ; 定子线圈 ; 介质损耗 ; 伪三电极

Abstract

To obtain the intellectualized multichannel measuring technology for dielectric loss of stator coil of generator, on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both measuring circuit diagram and corresponding circuit model, the effective factors of measuring technology for dielectric loss are calculated emulationally, the relationship includ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measuring electrodes, the volume resistivity between measuring electrodes and dielectric loss of stator coil are obtained. One measuring method called dielectric loss of stator coil by spurious three-electrode system with subsection type is proposed. The results for real coil show that all test results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standard and test results are almost same compared with both two test methods.

Keywords: Generator ; stator coil ; dielectric loss ; spurious three-electrode system

PDF (53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胡波, 黄绍波, 周进, 张跃, 谢志辉, 杨帅, 黄泽. 发电机定子线圈介质损耗分段式伪三电极测试方法研究. 电气工程学报[J], 2019, 14(2): 103-107 doi:10.11985/2019.02.018

HU Bo. Study of Measuring Method of Dielectric Loss of Stator Coil of Generator by Three-electrode Spurious System with Subsection Type.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J], 2019, 14(2): 103-107 doi:10.11985/2019.02.018

1 引言

发电机作为重要的发电设备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发电机绝缘体系从黑绝缘发展到黄绝缘,耐热等级也从E级、B级发展到F级、H级[1,2]。世界上各大发电机制造厂家和用户对发电机的制造、验收、运行、维修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包括发电机定转子线圈与绕组绝缘的测试、诊断和维修等;但长期以来业内对发电机绝缘的早期失效预警和寿命评估等未能达成一致,因为其受到包括绝缘体系、运行参数、运行环境、评估手段、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很多因素的影响[3,4]

目前国内外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仍普遍采用定子线圈绝缘介质损耗因数测试来监控绝缘系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5],即确认绝缘系统内部是否含有气隙、分层、劣化、裂纹、杂质等。标准方面,欧洲广泛采用IEC 60894标准,美洲对IEEE Std 286的认可度较高,而我国多年来将JB/T 7608作为发电机单支定子线圈介质损耗因数测试的技术基础。

JB/T 7608明确规定了成型线圈介质损耗因数测试电极为真三电极(即保护间隙为绝缘体),要求线圈低电阻防晕层必须临时断开,测试完成后保护间隙处绝缘表面采用低阻漆进行恢复处理。该工艺不仅增加了操作复杂性,也影响了线圈绝缘结构与防晕结构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甚至可能引起防晕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逐渐劣化。

针对介质损耗因数真三电极测试方法的不足,国外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已采用铜丝缠绕、金属板把合、不断开保护间隙等多种绝缘系统测试方法,而国内制造企业仍普遍采用人工铝箔包裹+布带扎紧+保护间隙断开的传统方式,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可适应不同条件和规格的、不断开低阻层的、可匹配多通道智能化测试的、满足工程测试精度的测试方法。

本文基于线圈电气结构分析和相应的电路模型,对定子线圈介质损耗因数测试影响因数进行了仿真计算,获得了分段式测试电极的间距和电极间体积电阻率对介质损耗因数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定子线圈绝缘介质损耗因数分段式伪三电极测试方法。

2 测试线路和电路模型分析

2.1 全部测试线路分析

单支成型线圈绝缘介质损耗三种测试方法全线路如图1a~1c所示。

图1

图1   介质损耗测试线路图

T1—调压器 T2—变压器 T3—高压表 T4—隔离变压器 Cp—标准电容器 PV—电压表 P—测试设备


图1可知,真三电极法和伪三电极法的测试线路非常接近,主要区别在于真三电极法的保护间隙为绝缘层(即线圈主绝缘),而伪三电极法的保护间隙为线圈绝缘表面的半导体层。伪三电极法和分段式伪三电极法的区别主要在于测量电极的布置方式。

2.2 局部线路分析

单支成型线圈绝缘介质损耗三种测试方法的局部线路如图2a~2c所示。

图2

图2   局部线路差异化示意图

1—线棒铜线 2—线棒主绝缘 3—线棒槽部低阻层 4—端部高阻防晕层 5—测量电极 6—保护电极


2.3 测量系统等效电路分析

单支成型线圈绝缘介质损耗分段式伪三电极测试方法的测量系统等效电路[9,10]图3所示。

图3

图3   测量电极和保护间隙的分布式电路图

1—线圈绝缘本身介质损耗 2—由保护间隙表面电位引起的附加介质损耗 3—由测量电极之间间隙表面电位引起的附加介质损耗


基于以上电路分析,线圈绝缘在测试介质损耗时,其测试值包括线圈绝缘自身的介质损耗(第一部分)、由测量电极与保护电极之间的保护间隙表面电位引起的附加介质损耗(第二部分)、由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隙表面电位引起的附加介质损耗(第三部分)。

由电介质理论[6,7]可知,线圈总介质损耗因数估算计算式为

$\text{tan}\delta =\frac{{{C}_{1}}\text{tan}{{\delta }_{1}}+{{C}_{2}}\text{tan}{{\delta }_{2}}+{{C}_{3}}\text{tan}{{\delta }_{3}}}{{{C}_{1}}+{{C}_{2}}+{{C}_{3}}}$

式中,C1为第一部分的等效电容;C2为第二部分的等效电容;C3为第三部分的等效电容;tanδ1为第一部分的介质损耗因数;tanδ2为第二部分的介质损耗因数;tanδ3为第三部分的介质损耗因数。

同时由图3可知,附加介质损耗值受到间隙(保护间隙或测量电极间隙)电阻、间距、导线高宽比、外施电压和主绝缘厚度等因素的影响[8]

3 数值计算与仿真分析

3.1 保护间隙附加损耗数值分析

研究表明[9,10],当测量电极和保护电极之间的保护间隙为低电阻防晕层,而低阻层表面电阻值较低(电阻值一般为kΩ级);在保护间隙表面电位作用下,电流信号会从测量电极流向保护电极,进而引起线圈介质损耗测试结果偏低。而当保护间隙的低电阻防晕层断开时,即保护间隙为线棒主绝缘(电阻值很高),流向保护电极的电流将很小而可以忽略。如图4所示。

图4

图4   保护间隙局部电流分析示意图


因此,低电阻防晕层断开的真三电极测试系统可以真实测量线棒主绝缘的介质损耗数值而大大降低附加损耗的影响。

3.2 测量电极间隙附加损耗仿真分析

3.2.1 仿真模型

三维可视化仿真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图5   三维可视化仿真模型示意图


3.2.2 仿真云图

将定子线圈三维分段式模型导入电场仿真计算软件进行计算,设定线圈铜导体外施交流电压13.8 kV且金属夹块接地时,相邻测量电极之间主绝缘表面涂层的电阻率对主绝缘内部电位分布的影响如图6所示。

图6

图6   电阻率对电位分布影响的二维仿真云图


3.2.3 影响因素分析

以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隙为10 mm为例,在相邻测量电极之间主绝缘表面涂层取不同电阻率Rv条件下,间隙表面电位U沿间隙长度L方向的分布如图7所示。图中,曲线1~6分别为电阻率0.1 Ω、10 Ω、103 Ω、105 Ω、107 Ω、109 Ω时间隙表面电位U沿间隙长度L方向的分布曲线。曲线1~4基本相同且几乎与横坐标重合。

图7

图7   间隙表面电位沿间隙长度方向的分布图


图7可知,测量电极间隙中间部位的线圈表面电位最高,该电位随电阻率Rv的增大而急剧增加,特别是曲线1~4与曲线5~6的表面电位差异很大。即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隙电阻率越高,则表面电位越高,引起的附加损耗就越大。

在不同电阻率Rv和间隙长度L的条件下,间隙表面最高电位Umax的分布如图8所示。曲线1~5分别为间隙长度10 mm、50 mm、100 mm、200 mm和500 mm时间隙表面最高电位Umax的分布曲线。

图8

图8   间隙表面最高电位Umax的分布图


图8可知,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主绝缘表面间隙电阻率越高、间隙长度越长,则表面最高电位越大,引起的附加损耗就越大。考虑到测量电极边缘效应与批量化测试的便捷性,本文采用相邻测量电极的间隙为50~200 mm、相邻测量电极间隙电阻率为102~105 Ω作为真机验证的方案。

计算分析证明,控制分段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隙长度与电阻率,可以很大程度上抑制介质损耗测试值的附加损耗,实现一定偏差范围内的介质损耗的灵活、无损和自动化测量[11,12]

4 试验部分

4.1 试验情况

(1) 试样。额定电压Un=13.8 kV的水轮发电机定子真机线圈。

(2) 测试电压。0.2Un(2.76 kV)和0.6Un(8.28 kV)。

(3) 测试设备。上海思创HV9003介质损耗仪。

(4) 测试线路。见图1a、图1c。

(5) 测试方法。遵循GB/T 34665—2017电机线圈绕组绝缘介质损耗因数测量方法。

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准确性验证

25支真机线棒测试结果如图9所示。

图9

图9   两种测试方法实测结果对比图


图9可知,采用真三电极法与分段式伪三电极法测得的介质损耗初始值tanδ0.2Un均分布在0.7%~1.1%范围内,而介质损耗增量Δtanδ0.6Un-0.2Un均分布在0.05%~0.4%范围内。因此,两种方法测试结果分布基本相同,实测结果稳定且满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

4.2.2 重复性验证

对百余只真机线圈在0.2Un和0.6Un电压下进行tanδ测试,分段式伪三电极方法测试结果统计如图10所示。

图10

图10   分段式伪三电极方法批量测试结果统计


图10可知,介质损耗初始值tanδ0.2Un大多分布在0.65%~0.95%范围内,而介质损耗增量Δtanδ0.6Un-0.2Un大多分布在0.08%~0.45%范围内,与相同绝缘体系的水轮发电机定子线圈的介损经验数据类似。

5 结论

(1) 分段式伪三电极法测得的线圈绝缘介质损耗主要包括线圈自身介质损耗、由保护间隙表面电位引起的附加介质损耗及由测量电极间隙表面电位引起的附加介质损耗。

(2) 分段式伪三电极法的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隙长度在50~200 mm、涂层电阻率在102~105 Ω范围内,可以很大程度上抑制介质损耗测试值的附加损耗。

(3) 分段式伪三电极法测试结果分布与真三电极法基本相同,实测结果稳定且满足国家和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

(4) 分段式伪三电极法为定子线圈介质损耗因数多通道智能测试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基础。

参考文献

满宇光 .

大型高压发电机的绝缘材料发展概述

[J]. 绝缘材料, 2014,47(1):12-16.

[本文引用: 1]

Man Yuguang .

Insulating materials develop summary of large high voltage generator

[J]. Insulating Materials, 2014,47(1):12-16.

[本文引用: 1]

刘洋, 吴梦艳 .

哈电高压交流电机绝缘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J]. 上海大中型电机, 2012(1):12-16.

[本文引用: 1]

Liu Yang, Wu Mengyan .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sulation technology for HEC AC motor

[J]. Shanghai Medium and Large Electrical Machines, 2012(1):12-16.

[本文引用: 1]

郝艳捧, 王国利, 闫波 , .

大电机定子线棒绝缘状态诊断的研究进展

[J]. 高电压技术, 2001,27(1):4-6.

[本文引用: 1]

Hao Yanpeng, Wang Guoli, Yan Bo ,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insulation state diagnosis of stator coils of large electric machines

[J]. High Voltage Technology, 2001,27(1):4-6.

[本文引用: 1]

Xie Hengkun .

Aging extent assessment of large generator insulation using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Insulating Materials,Himeji,Japan, 2001: 653-656.

[本文引用: 1]

胡波, 梁智明, 漆临生 , .

电机定子线棒绝缘介质损耗随电压变化的特性研究

[C]. 第十一届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会,中国苏州, 2011: 159-164.

[本文引用: 1]

徐传骧, 刘辅宜, 钟力生 . 工程电介质物理与介电现象[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本文引用: 1]

金维芳 . 电介质物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本文引用: 1]

胡波, 梁智明, 漆临生 , .

电极系统对电机定子线棒的介质损耗的影响

[J]. 电气技术, 2011(1):13-16.

[本文引用: 1]

Hu Bo, Liang Zhiming, Qi Linsheng , et al.

Effect of electrode system on dielectric loss of motor stator bar

[J]. Electrical Technology, 2011(1):13-16.

[本文引用: 1]

胡波, 谢志辉, 何明鹏 , .

电机定子线棒绝缘介质损耗特性研究

[J]. 防爆电机, 2012,47(2):25-28.

[本文引用: 2]

Hu Bo, Xie Zhihui, He Mingpeng , et 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insulation dielectric loss of motor stator bar

[J]. Explosion-Proof Motor, 2012,47(2):25-28.

[本文引用: 2]

胡波, 周进, 黄绍波 , .

水轮发电机定子线棒或线圈介质损耗伪三电极测试方法研究

[J]. 上海大中型电机, 2017(1):57-61.

[本文引用: 2]

Hu Bo, Zhou Jin, Huang Shaobo , et al.

Research on pseudo-three-electrode testing method for dielectric loss of stator bar or coil of hydroelectric generator

[J]. Shanghai Medium and Large Electrical Machines, 2017(1):57-61.

[本文引用: 2]

余维坤 .

大型发电机电晕特性及处理技术研究

[D]. 重庆:重庆大学, 2004.

[本文引用: 1]

《电气电子绝缘技术手册》编委会. 电气电子绝缘技术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本文引用: 1]

/